教学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 )A正确B错误
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量力性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量力性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启发性原则
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B设计教学法C特朗普制D导生制
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B设计教学法C特朗普制D导生制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B个别化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制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B个别化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制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A激发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A激发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现代教育史上,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
现代教育史上,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A正确B错误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A正确B错误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泰勒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A正确B错误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泰勒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A正确B错误
__________是指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个人或群体在学生和社会中的影响力。
__________是指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因素决定的,教师个人或群体在学生和社会中的影响力。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的实际素质还不熟练之间的矛盾。A准备期B适应期C发展期D创造期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的实际素质还不熟练之间的矛盾。A准备期B适应期C发展期D创造期
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 )。A一般文化知识B实践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
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 )。A一般文化知识B实践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的教师职业角色是(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学习促进者D示范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的教师职业角色是(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学习促进者D示范者
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 )。A关怀B促进C协同D敬业
优秀教师的性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 )。A关怀B促进C协同D敬业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知识+反思=成长。( )A正确B错误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知识+反思=成长。( )A正确B错误
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这是教师角色的( )阶段。A角色认知B角色认同C角色信念D角色同一
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这是教师角色的( )阶段。A角色认知B角色认同C角色信念D角色同一
张老师要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他分别选用两个班级。(1)班采用讲授法,(2)班运用讨论法,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基本一致,期末测验显示两个班
张老师要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他分别选用两个班级。(1)班采用讲授法,(2)班运用讨论法,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基本一致,期末测验显示两个班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张老师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个案研究法D调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素质教育解释为以提高( )为宗旨的教育。A民族素质B学生素质C公民素质D品德素质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素质教育解释为以提高( )为宗旨的教育。A民族素质B学生素质C公民素质D品德素质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和( )。A指向作用B选择功能C控制作用D管理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和( )。A指向作用B选择功能C控制作用D管理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旧学制,推行新学制是在( )。A1948年B1949年C1951年D1958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旧学制,推行新学制是在( )。A1948年B1949年C1951年D1958年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原因与结果B具体与抽象C逻辑与思维D个性与共性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原因与结果B具体与抽象C逻辑与思维D个性与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