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的导语,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猴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双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独身一人。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他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对上述导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