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进行点评(7分),并说明理由(8分)。【

  • 题目分类:初中音乐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
进行点评(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彩云追月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彩云追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乐曲创造出的优美夜色,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欣赏歌曲的同时,利用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情境描绘等方法对歌曲进行学习。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主旋律元素为歌曲分段,了解基本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整首乐曲优美的氛围以及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难点】分三段赏析整首乐曲,体会三段不同的夜色情境。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这么多的传统节日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同学给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答案,教师给予回应,并提出教师自己喜欢在中秋节赏月,顺势导入本课。
(二)新课教授
 1.初步感知
(1)初听音乐,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
结出“舒缓、优美”的感觉,并进行板书。
(2)再听音乐,提出问题:这首乐曲主要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全班学生共同回答“三个乐段”,学生单独回答“根据明显的主旋律片段来区分”。
 2.探究学习
(1)单独听第一乐段,提出问题:这一乐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夜景?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笛声轻盈似云、二胡圆润如月,表现出刚刚入夜,月色朦胧的“云月初升”的景象。教师弹奏钢琴,带领学生学唱乐曲主旋律片段,感受夜色的美好。
(2)单独听第二乐段,引导学生得出两个乐段的主旋律并无基本变化。
在教师单独弹唱第二乐段的部分段落之后,提出问题:第二乐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比较得出五声音阶扩充为六声音阶以及节拍变化更丰富的答案。由此表现出夜色渐浓,月色醉人的“云开月明”的景象。
(3)单独听第三乐段,明显听出并无主旋律片段,提出问题:在没有主旋律片段的情况下,乐曲是如何表现彩云追月的景色的?学生给出多种乐器如对话般交替演奏的答案,教师总结这种形式是将云月拟人化,表现出“戏云弄月”的景象。
(三)知识拓展
回忆整首乐曲,提出问题:乐曲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乐器?引导学生回答笛子、二胡、琵琶、木鱼等答案,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总结分类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并推及至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表达对乐曲的喜爱,体会乐曲表现出的对自然景色和恬静生活的热爱。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诗词为乐曲主旋律填词并演唱。
 六、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国际教育委员会曾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下列哪一项教学活动符合这一理念?(  )

国际教育委员会曾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下列哪一项教学活动符合这一理念?(  )A.识读乐谱 B.即兴编创 C.合作探究 D.创作实践

查看答案

下列旋律片段是(  )。

下列旋律片段是(  )。A.《威廉退尔》序曲 B.《天堂与地狱》序曲 C.《自由射手》序曲 D.《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

查看答案

提示音乐开始的指挥动作称为起拍,分为准备状态、(  )、起唱三个步骤。

提示音乐开始的指挥动作称为起拍,分为准备状态、(  )、起唱三个步骤。A.预备 B.开始 C.预示拍 D.收拍

查看答案

下列哪部交响诗不是李斯特的作品?(  )

下列哪部交响诗不是李斯特的作品?(  )A.《塔索》 B.《前奏曲》 C.《死与净化》 D.《普罗米修斯》

查看答案

(  )注重几个声部的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他声部是和声性的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

(  )注重几个声部的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他声部是和声性的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A.复调音乐 B.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C.主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