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下列题。环节一: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学生发言

  • 题目分类:教师资格
  • 题目类型:选择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阅读七年级课文《天净沙·秋思》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第下列题。

环节一:

师: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小令,描述图上所示的景物、人物并揣测其意境和情感。

学生发言:

小令写的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描绘的意境:萧条、苍凉、寂寥。

师: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师(小结):这些景物都是实景,表达了游子的孤寂之怀。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载体。

师: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

环节二:

教师提问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点拨:“西”字可见秋之萧瑟,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西风”二字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孤寂的心情,这也是长久以来诗词中形成的特有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而清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教师提问2: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教师小结:作者给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世上景物千千万万,但诗人选景一定要选取那些适合所要抒发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了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反复涵泳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问题:

(1)评析“环节一”中要求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的作用。

(2)评析“环节二”中教师最后小结的目的。

答案解析:

给自己点一盏灯①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在走夜路时总是提着一盏灯,有人好奇地问:“您为什么要提灯啊?您的眼睛又看不见。”盲人答道:“我点着灯的话,别人走夜路

给自己点一盏灯①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在走夜路时总是提着一盏灯,有人好奇地问:“您为什么要提灯啊?您的眼睛又看不见。”盲人答道:“我点着灯的话,别人走夜路就不会害怕,他们也不会撞到我。”②盲人的

查看答案

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教学完某版教材的诗词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诗词的拓展阅读,指出古人常以花喻格,以花明志。下列诗词名句中未体现意象“花”的这一特点的是( )。

查看答案

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吆喝》一课时,要求学生做了这样一项准备工作: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对此

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吆喝》一课时,要求学生做了这样一项准备工作: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对此你的认识是( )。

查看答案

学习完《爱莲说》后,学生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发人深省,于是想请教师再为其推荐一些具有深刻哲理的句子。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学习完《爱莲说》后,学生觉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发人深省,于是想请教师再为其推荐一些具有深刻哲理的句子。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查看答案

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掌握情况。下列各句中与“足肤皲裂而不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是(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