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情境一】一位数学教师讲授《射线》课时,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线段的端点,让学生们闭目想象:从这个端点出发,可以向左或向右无限延长。然后,教师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物体?”有的学生答阳光,有的答夜间手电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后,教师让学生概括出射线的特点:一个端点,是直的,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情境二】
一节中学陶艺课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共同学习陶艺的理论知识,然后分析本节课的设计主题和注意事项,最后的环节留给学生自主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作品展示。下课铃声响起之后,授课教师感到心头一丝迷茫:以往陶艺课上,孩子们都非常享受,热情高涨,而这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怎么回事儿呢?带着困惑,他找来了前来听课的张老师,张老师听到他的困惑之后,拿出了一张记录单,上面记录着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及用时分配,张老师分析道:“你这节课的讲授时间比例是78%,这样留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很少了,学生们看着心爱的陶土而迟迟不能动手操作,学习热情自然不高……”
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程教学中“学”与“教”的内容及方式变化,分析以上两位教师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指出他们有哪些可取之处或有何不足?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