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

  • 题目分类:语文
  • 题目类型:单选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 “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差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柞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

查看答案

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沼气是我国农村地区积极推广的新能源之一。就沼气开发利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比南方日照强,利用沼气时间长 B.北方冬季晴天较多,沼

查看答案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will happen if we hold that 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will happen if we hold that science is getting be

查看答案

—pretty good. —62

—pretty good. —62

查看答案

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

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