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四川灾区教师。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今年地震时,我因当日下午没课,地震发生时刚好在家,因而幸免于难。但我失去了自己唯一...

题目内容: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四川灾区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今年地震时,我因当日下午没课,地震发生时刚好在家,因而幸免于难。但我失去了自己唯一的1 0岁儿子和班里多名学生,我不敢相信,几分钟的时间我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他们。地震后这些天,我一方面要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丈夫、家人、同事,不知哪来的力量,在几乎不吃、不喝、不睡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失去爱子,心如刀绞,儿子的样子总是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儿子很可爱,地震的前一天5月1 1日是母亲节,儿子亲手绘制了贺卡,放在了我的桌上。那天中午儿子在睡觉,是我把他喊醒的,催他去上学,如果让儿子晚点去学校,儿子就不会死,如果我送儿子去上学,儿子也不一定死,如果让儿子留下来陪自己,儿子根本就不会死。想到这些我更痛苦。我已经决定今后不再当老师了,我不知道怎样面对剩下的学生,现在看到房子就想到地震,看到孩子就想到儿子,晚上无法入睡。内心极度恐惧,有车经过都以为发生余震了,总感觉地在晃动,不敢到墙边去,非常强的无助感。现在情绪非常低落,什么都不想做,也没有什么兴趣,每天就是机械地执行校长和家人的指示,记忆很差,很多事都需要别人多次提醒,这学期开学后已不能授课。自己知道地震过去了,应该早点摆脱地震的影响,但是摆脱不了。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为人正直,朴实善良,勤劳,有1 0年教龄,目前为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与儿子的关系极为密切,与丈夫的关系良好,性格内向,为人做事谨小慎微,地震中失去儿子和多名学生。求助者身体健康,地震后坚持住在帐篷中,不愿意住活动板房。

请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针对该求助者还需了解哪些资料?(10分)

2.对该求助者可能的诊断有哪些,并分别陈述理由?(30分)

3.在本案中,求助者面临的压力按强度应如何分类?(10分)

4.灾难综合征的阶段及其特点是什么?(1 0分)

5.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如何鉴定?(10分)

6.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如何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其工作程序是什么?(10分)

7.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恐惧使用了冲击疗法,请简述其基本过程。(10分)

8.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帮助这类求助者的经验,在转介时需注意什么?(1 0分)

1.针对该求助者还需了解的资料有:(1)地震后的躯体症状。(2)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作用。(3)地震前前后人际交往情况。(4)经济情况。(5)既往心理咨询历史。

2.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一:恐怖症。理由:(1)该求助者对不应感到恐惧对对象情景恐惧。(2)由此产生内心的变形冲突。(3)时间达三个月以上。(4)社会功能损害严重。二:抑郁症。理由:(1)兴趣下降或消失。(2)情绪低落。(3)社会功能损害严重。(4)社会功能损害严重。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1)强烈的精神创伤。(2)创伤性体验后反复重现。(3)强迫性回忆。(4)目前病程在半年内。四、适应障碍。理由:(1)应激性事件——地震。(2)反应性情绪障碍。(3)社会功能损害。(4)病程在半年内。

3.求助者面临的压力按强度可分为:(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又分为同时性叠加压力和继时性叠加压力。(3)破坏性压力。

4.灾难综合征的阶段及其特点是:(1)惊吓期。在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2)恢复期。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正像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表现。(3)康复期。在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5.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在于症状的持续时间以及症状与创伤事件的短暂联系。急性应激障碍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表现有强烈情绪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在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或灾难性心理创伤事件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1)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3)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在遭受创伤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6.贝克-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工作程序是:1)建立咨询关系。2)确定咨询目标。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7.(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2)签订治疗协议。(3)治疗工作准备。(4)实施冲击治疗。

8.(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但说明理由时须尊重求助者,不可过于直率。(3)向该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原咨询师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秘。(5)原咨询师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不宣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SCL-90总分,反映受测者的()。(2008-11)A:疾病类型 B:病情严重程度 C:靶症状群 D:病情演变状况

SCL-90总分,反映受测者的()。(2008-11)A:疾病类型 B:病情严重程度 C:靶症状群 D:病情演变状况

查看答案

CBCL中的社会能力可归纳成如下因子,即()。(2009-11)A:活动情况 B:社交情况 C:学习情况 D:家庭情况

CBCL中的社会能力可归纳成如下因子,即()。(2009-11)A:活动情况 B:社交情况 C:学习情况 D:家庭情况

查看答案

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包括()。(2009-05)A:各种睡眠障碍者 B:急性期精神疾病患者 C:伴有紧张、焦虑的求助者(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 D:出

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包括()。(2009-05)A:各种睡眠障碍者 B:急性期精神疾病患者 C:伴有紧张、焦虑的求助者(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 D:出

查看答案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2009-05)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的和行为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强调求助者必须()。(2009-05)A: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 B:注意到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C:巩固行为的固有顺序 D:注意到自己如何感受的和行为

查看答案

分析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时,工作程序包括确定求助者有无()。(2008-11)A: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B:快感缺失的行为表现 C:不良的归因倾向问题 D

分析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时,工作程序包括确定求助者有无()。(2008-11)A: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B:快感缺失的行为表现 C:不良的归因倾向问题 D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