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案例: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

  • 题目分类:高中化学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案例: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l"-3、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
【学生实验】纽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
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
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
案例三:短命的游艇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人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2)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属于(  )。

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属于(  )。 A.演示实验 B.验证实验 C.探究实验 D.课外实验

查看答案

将钠、镁、铝各0.3mol分别放入l00mL1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将钠、镁、铝各0.3mol分别放入l00mL1mol·L-1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A.1:2:3 A.1:2:3 B.6:3:2 B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

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 A.纸质学习材料 A.纸质学习材料 B.视听学习材料 B.视听学习材料 C.电子学习材料 C.电子学习材料 D

查看答案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  )学分。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  )学分。 A.2 A.2 B.1 B.1 C.0.5 C.0.5 D.1.5 D.1.5

查看答案

《齐鲁晚报))2009年7月15日报道,某省十几个城市的玉米患“粗缩病”,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粗缩病”病毒引起的。关于“

《齐鲁晚报))2009年7月15日报道,某省十几个城市的玉米患“粗缩病”,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粗缩病”病毒引起的。关于“粗缩病”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