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 案例: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一下词的上阕,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生自由朗读词的上阕)
师:好了,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快问快答。柳永与知己离别是在哪个季节?
生(齐):秋季。
师: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生(齐):傍晚。
师:在什么地方?
生(齐):长亭。
师:有哪些意象?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师:这些意象是凄凉的还是使人心情愉悦的?
生(齐):凄凉的。
师:好,快问快答环节结束,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根据老师刚才提示的关键词语,为《雨霖铃》的上阕取一个标题。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生1: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难舍难分图”。
生2: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秋意浓,情更浓”。
生3: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长亭送别图”。
生4:我们小组取的标题是“寒蝉·柳永·留恋”。
师:大家取的标题都很棒。既有景,又有意,更有情,生动具体。大家基本上都可以想象出这一离别的景象,寒蝉凄凄切切,一阵骤雨刚停,秋天的傍晚就更冷了,词人想到这一去,归期不知,远方是千里烟波,前路茫茫,再见又不知是何时,顿感凄凉。分别总是让人不舍,让人产生伤感之情,周围的景物都好像被词人感染了,形成了一种萧瑟、凄凉、悲戚的氛围。谁愿意试着把第一句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5:老师,我试一下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不错哦,老师已经能想象到那种秋季傍晚的凄凉画面了。但是“寒蝉凄切”语气稍微再起伏一些,再加些分别时的感情就更好了。还有人愿意朗读一下吗?
生6:老师,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生有感情地朗读,全体学生鼓掌)
师:首先你很自信,很勇敢,当然呢,读得也很好,老师听出了你与知己分别时的悲伤,读得很凄凉、落寞,很有感染力。寒蝉呜叫着,好像也知道他们要分离了,故意营造这种氛围。
词人恋恋不舍,却被兰舟急切地催促着赶路,你们有过这种离别时被人催促的感觉吗?
生7:经常有,每次返校离家的时候,父亲都是那个催着赶快上车去学校的人,母亲就是那个一直叮咛嘱咐的人,那个时候,就最讨厌被人催了,千万个不愿意呀。
师:那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呢?
生7:着急又无奈。离家的车子一启动.眼泪就开始忍不住地流。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随着大家的成长,你们也终究会毕业,离开学校,老师们也会依依不舍地把你们送走,相信大家到那时也会深有感触。不过,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词人与知己分别时,相互握着手不舍彼此,难过得说不出话来的情景。你能用刚才的情感朗读一下“都门帐饮无绪”到“竞无语凝噎”这几句吗?
生7:好,我酝酿一下……“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师:读得非常棒,读出了离别时的缠绵悱恻与恋恋不舍,读出了有千言万语,但静默无声的悲戚,我都有种想哭的感觉。那有谁愿意读一下上阕的最后一句?
生8:“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师:你刚才读这一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了什么?
生8:一想到离别,与自己亲近的人天各一方,自己坐在兰舟上,千里烟波,天高水远,苍茫缥缈,那个在岸上挥手的送别之人离自己越来越远,不知道何时能再相见,顿时感到天地苍茫,心情黯淡低落。
师:真好,画面感很强,你刚才的朗读也呈现了这样一种画面,老师深受你的感染。好,现在呢,老师的情感也酝酿到位了,给大家范读一下词的上阕。
(师范读词的上阕)
问题:
16.(1)请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词作上阕的过程及教学效果。
(2)请说明教师是如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解决爱情主题的教学难题的。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