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中通有电流I,此线圈在A点(见图)产生的磁感强度B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中通有电流I,此线圈在A点(见图)产生的磁感强度B为:  A、 B、 C、 D、 以上均不对

查看答案

对于沿曲线运动的物体,以下几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A、 切向加速度必不为零B、 法向加速度必不为零

对于沿曲线运动的物体,以下几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A、 切向加速度必不为零B、 法向加速度必不为零C、 由于速度沿切线方向,法向分速度必为零,因此法向加速度必

查看答案

如图(a)所示,无限长直载流导线与一载流矩形线圈在同一平面内,且矩形线圈一边与长直导线平行,长直导线

如图(a)所示,无限长直载流导线与一载流矩形线圈在同一平面内,且矩形线圈一边与长直导线平行,长直导线固定不动,则矩形线圈将A、 向着长直导线平移 B、 离开长直

查看答案

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相互作用力F与U的关系为

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相互作用力F与U的关系为    A、 F ∝U B、 F ∝C、 F ∝D、 F ∝

查看答案

若通过某闭合曲面的= 0,则由此可知:A、 曲面上各点必定均为0B、 在闭合曲面内必定没有电荷C、

若通过某闭合曲面的= 0,则由此可知:A、 曲面上各点必定均为0B、 在闭合曲面内必定没有电荷C、 闭合曲面包围的净电荷必为0D、 曲面内各点的必定为0

查看答案

1 mol理想气体从p-V图上初态a分别经历如图所示的(1) 或(2)过程到达末态b.已知Ta<Tb

1 mol理想气体从p-V图上初态a分别经历如图所示的(1) 或(2)过程到达末态b.已知Ta A、 Q1&gt; Q2&gt;0B、 Q2&gt; Q1&gt;0C、 Q2D、  Q

查看答案

理想气体的压强p=2n/3, 由此可知压强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它具有___

理想气体的压强p=2n/3, 由此可知压强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它具有_______意义.对于一个或少数气体分子,压强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几个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A、 电场中某点场强的方向,就是将点电荷放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B、

下列几个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A、 电场中某点场强的方向,就是将点电荷放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B、 在以点电荷为中心的球面上, 由该点电荷所产生的场强处处相同C

查看答案

已知圆环式螺线管的自感系数为L,若将该螺线管锯成两个半环式螺线管,则两个半环式螺线管的自感系数A、

已知圆环式螺线管的自感系数为L,若将该螺线管锯成两个半环式螺线管,则两个半环式螺线管的自感系数A、 都等于L/2B、 有一个大于L/2,另一个小于L/2C、 都

查看答案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后其温度升高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断定  (1)该过程吸了热;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后其温度升高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断定  (1)该过程吸了热;  (2)外界对系统做了功;  (3)该理想气体内能增加了;  (4

查看答案

图中曲线表示一种轴对称性静电场的场强大小E的分布,r表示离对称轴的距离,这是由___________

图中曲线表示一种轴对称性静电场的场强大小E的分布,r表示离对称轴的距离,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电场.

查看答案

在安培环路定理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___

在安培环路定理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两瓶不同种类的理想气体,它们温度、压强均相同,体积不同,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

两瓶不同种类的理想气体,它们温度、压强均相同,体积不同,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的总平均平动动能(Ek/V)及单位体积质量密度A、 n不同、(

查看答案

在感应电场中电磁感应定律可写成,式中为感应电场的电场强度,此式表明

在感应电场中电磁感应定律可写成,式中为感应电场的电场强度,此式表明 A、 闭合曲线L上处处相等B、 感应电场是保守力场 C、 感应电场的电力线不是闭合线 D、

查看答案

若室内温度从15°C上升到27°C,保持室内压强不变,则室内气体分子数目减少了A、 0.5%B、 4

若室内温度从15°C上升到27°C,保持室内压强不变,则室内气体分子数目减少了A、 0.5%B、 4%C、 9%D、 21%

查看答案

12、 A、 顺时针转动同时离开abB、 顺时针转动同时靠近abC、 逆时针转动同时离开ab

12、  A、 顺时针转动同时离开abB、 顺时针转动同时靠近abC、 逆时针转动同时离开ab D、 逆时针转动同时靠近ab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