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资料一华明基因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成立以来,华明基因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创新发展,通过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资源保存、司法服务等领域。同时,在基因测序、精准医疗等领域提供先进设备、技术保障和解决方案。
在基因测序领域,大数据是基石,而大数据主要来自对真实世界数据的捕捉。华明基因参与了多项与大数据相关的重大科研课题,并将其转化为基因测序的成果。比如,华明基因率先完成了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组图谱绘制、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等共十项独特的基因测序产品,锁定了基因测序行业的霸主地位。截至2019年6月30日,华明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品已累计服务近900万人次,样本积累优势明显,华明公司的测序技术已成为基因测序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华明基因还通过与各大医院的医学工作者合作的方式,构建了多个基因数据库,并利用基因数据库开发分析能力更精准的测序产品。
后来,华明基因开始将基因测序产品定位于极具发展空间的生育健康市场,使用者可以通过孕前、产前的基因检测和基因筛查,极大减少流产可能,降低遗传病发生的风险概率,保障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截至目前,华明基因的营收增长中有占比超过一半为新开展的生育健康业务。除了用于精准医疗的基因测序业务以及生育健康业务,华明基因高管还表示,目前正在商讨如何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健康小镇。该项目计划形成医疗、养老、研发、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健康平台。健康小镇的建成,将为华明公司带来全新的业务模式。
资料二
华明基因不断开拓新模式的动力源自基因测序行业不确定性高的特征。基因测序行业属于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行业的发展特点集中体现在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巨大投人,许多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类公司往往都呈现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双高”的特征,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大众对基因科技的认知相对有限,基因测序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的力度需要更强,甚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行业科普的角色。在基因检测行业中,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都极具风险性。目前,境外基因检测类企业能够实现盈利的较少,多数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第三季度,华明基因的净利润仍保持为正,但也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为了维持公司净利润水平,华明基因开始关注基因测序在肿瘤早筛上的应用。
传统肿瘤早筛的主要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检查等。相比之下,基因测序技术更适于从大规模人群中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而传统肿瘤早筛技术在价格上仍具有优势,且有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华明基因分析,目前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参与肿瘤早筛业务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覆盖从肿瘤早筛到癌症诊断用药的全产业链业务。全产业链下,利用基因测序发展肿瘤早筛业务能够借助技术优势更好的推广产品,也更容易得到客户认可。但这需要技术上具有极佳的前瞻性与风险承担的能力。第二类则是只专注于发展肿瘤早筛业务,不进行其他相关业务。这种方式能够集中公司的研发力量,专注于技术攻关,产品研发规划更合理,产品推广和对外宣传更具有针对性。华明基因拟采取第一类方式进入肿瘤早筛业务。
资料三
基因测序的运用离不开上游供应商提供的测序仪器和试剂。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在产品开发与服务客户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上游仪器设备供应长期被外资厂商垄断。数据表明,数家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仪器和试剂的供应份额,其中LUMA占据了全球测序仪器市场71%的份额。2010年,华明基因从LUMA公司购置了100多台基因测序仪,并借助这些专业设备在基因测序市场站稳脚跟,同时这批采购也让华明基因看到了产业链上游企业LUMA的垄断优势地位。高昂的价格、漫长的供应周期以及严苛的使用条件使得华明基因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华明基因研究院院长徐瑞表示:“华明基因想要往上游拓展,参与测序仪器和试剂的生产,是因为确实遇到了技术壁垒。上游厂商对新技术分享的有所保留,同时也会利用垄断优势压低下游基因测序行业的利润。”
为了冲破上游垄断,华明基因选定了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国产化。华明基因选定了当时只有一百多人的美国企业CG公司。CG公司既有测序服务,也有制造测序仪器和试剂的能力。彼时,CG公司与LUMA公司因专利纠纷,处于敌对状态。LUMA公司曾试图通过收购解决专利纠纷,但被CG公司拒绝。CG公司拒绝LUMA公司的收购提案给了华明基因机会。华明基因于2013年完成对CG公司的全额收购。收购完成后,华明完整保留了CG在基因测序领域广泛认可的DNA纳米球技术,同时利用CG公司已有的技术,在其体系下新开发了COOLMPS技术。这是一场击破LUMA的“反垄断”之战。
在获取CG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华明自主研发出了国产测序仪器和试剂,实现了基因测序工具的自主可控,再也没有“卡脖子”之忧,并占据了国内市场在测序仪器和试剂生产上的主导。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专利纠纷与确保信息安全,公司随即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并聘请了100多名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与负责商标等业务的律师,制定并组织实施专利规划、商标管理以及建立公司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保证测序仪器和试剂的顺利生产。
尽管并购CG公司使得华明基因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华明基因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跨国研发涉及的过程管理与人员调度上的不足,依然有可能影响华明公司后续研发的成功率。此外,在并购CG公司的过程中,LUMA由于即将失去华明基因主要供应商的地位,恶意抬高供货价格,从而导致华明基因2014年未能达到承诺的业绩。与此同时,管理层没有及时补救出现的其他决策失误。2015年10月,华明基因CEO胡俊因与董事长汪林存在理念不合,辞去了CEO的职务。华明基因CFO李英、CTO吴春、CIO李浩跟随胡俊出走。随后,华明基因子公司华明医学CEO梁烨将接替胡俊的职位。
但由于梁烨不具备精准医疗相关的大数据背景,华明基因的战略方向举棋不定。在基因测序市场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下,梁烨选择延续并固守现有的经营模式,即聚焦与地方政府或者三甲医院签约的商业模式。华明基因选择放弃发展渠道商,错失了进一步扩张的机会。
另外,国内针对基因测序行业的政策变动也是华明基因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2013年,华明基因曾因其在中国各医院推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而陷入“灰色运营”风波。深圳药监局当时调查发现,华明基因未能对其使用的美国LUMA公司生产的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提供国内注册证明文件。
华明基因也曾对此在公开场合称,其重点推行的无创诊断方法,当时不符合任何法律法规。2014年2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文,紧急叫停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直到2015年1月,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发布了《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才得以在全国各试点医院重启。华明董事长汪林表示,前沿技术的突破不光要有市场行为,也要有政府的先导行为,没有政策法规制定者的认可,前沿技术无法得到应用,同时也会造成行业同行对技术缺乏认知。
要求:
(1)简要分析华明基因所涉及的创新类型。
(2)作为新兴产业,简要分析华明基因遇到的发展障碍。
(3)作为新兴产业,简要分析华明基因的战略选择。
(4)简要分析华明基因运营风险的来源(考虑因素)。
(5)简要分析华明基因并购CG公司的动因。
(6)简要分析华明基因研究与开发风险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