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丛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
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
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他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们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