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符合上述定义

  • 题目分类:行政能力
  • 题目类型:单选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
符合上述定义的一项是(  )。 A.某甲一日与邻居王某发生争吵,于是对邻居怀恨在心,心想一定要找机会报复一下王某
B.某乙十分喜欢同事小丁的新款高档手机,想据为己有,于是趁没人注意就将其装入了自己的口袋
C.某丙为了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高分,携带作弊用的小纸条进入考场
D.某丁觉得抢劫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于是某天夜晚在一僻静处实施了多次抢劫行为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假相倚是指参与互动的双方主要对自己的计划做出反应,而很少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即双方反应都不依赖于对方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下

假相倚是指参与互动的双方主要对自己的计划做出反应,而很少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即双方反应都不依赖于对方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假相倚的是(  )。A.张经理认为

查看答案

有150个人要赶到90千米外的某地去执行任务。现有一辆可乘坐50人,时速为70千米的卡车。若这些人步行时速为10千米,这

有150个人要赶到90千米外的某地去执行任务。现有一辆可乘坐50人,时速为70千米的卡车。若这些人步行时速为10千米,这些人采取了一种乘车和步行结合的最佳方案,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

次生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导致原生自然环境的改变后形成的环境。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根据定义判断,

次生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导致原生自然环境的改变后形成的环境。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根据定义判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次生环境的是(  )。

查看答案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