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给定资料1.根据教育部统计,近10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而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49万。与10年前相比,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当年的2.2倍。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认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据分析,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
2015年5月29日,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2.2014年6月,重庆一所高校创办的“大学职业与创业拓展协会”,选取该校2014年毕业生中的120名未就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70%的被调查者表示因就业存在失眠、焦虑等症状,但75%的人曾经拒绝过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就业专家分析,大学生们普遍将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因此在实习、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这使他们对职场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好的,宁愿不做”,这是不少毕业生和家长的普遍心态,所以“薪酬比较低”“工作不适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大学生田某到现在也没有跟任何单位签约。她说,半年来她找到过两份销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干得好每个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左右。她没有签约,主要是因为在见习期感觉得不到单位的重视。
田某说,她是名牌大学毕业.本以为会被安排做管理见习岗,但没想到被安排到区县市场部。经常被主管吆来喝去干一些押运产品、打印文件的小事。见习期一个月,连和销售经理说话的机会都不多,她感到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张主任说,未就业大学生表现出找工作不积极的心态.这与90后独生子女家庭保护过度有关。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习惯于“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他们享受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经济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
“很多学生对我说,爸爸妈妈说了,我给你买车买房。没碰上理想的工作就先不找。”张主任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独生子女的家庭保护效应被过分放大,以至于他们在接触社会的时候总在挑剔,吃不了苦,更受不得委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说,随着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待遇高、体面、舒适”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的“优质”就业资源相对有限,家长们只能调整就业心态.从孩子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3.为了求职,广州某211高校语言类毕业生小玲连元旦都在改简历、跑招聘。她表示,感觉较明显的是性别“劣势”。参加的不少招聘都有资格审查、提前面试等步骤,用人单位并不会直接不收女生或者限制求职专业。但在面试环节女生会被“卡”住。
小玲说,她还遭遇过更“奇葩”的经历,“面试老师的单位,只要‘211’院校的研究生,即便是海外归来的名校生也不要……”对此。小玲的分析是由于就业压力偏大,用人单位很喜欢“刻意”提高用人标准。“但是有些时候他们单位的各方面条件和实际需求并不需要那么高标准的人。总说毕业生不能挑工作,但用人单位也有眼高手低的问题。”而文秘专业的小蕾表示,她遭遇的是企业“外貌控”。
小玲和小蕾的遭遇绝非“个例”,人民网就曾盘点了“9大奇葩就业遭遇”,包括“星座不合”“血型不配”“面色不好看”“以校论薪”等,不少高校毕业生纷纷表示在求职中遭受过不同程度、形式各异的就业歧视。许多名企在招聘中明确规定“要求本地户籍”“优先考虑男性”“仅限985、211高校毕业生”。
而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的“就业状况全国城镇居民评价”民调报告也证实了相关看法。这份3000人的调查中,认为就业歧视现象“经常有”和“偶然有”的受访者,合计多达48%,其中表示“经常有”的人就有20%。
在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的受访者中,认为学历和年龄歧视比较多的人最多,分别为58%和54%;其后是性别歧视,比例为36%;还有28%的人认为外貌歧视比较多。
另外值得乐观的是,尽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史上最难就业年的纪录也不断被刷新,但仍有半数受访者感到在本地找工作“容易”或“比较容易”,较2013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
4.2014年6月,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4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漫、法学、英语等,这些过去热门的专业已经成为具有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报告建议通过削减招生来改善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份报告的调查还显示,2012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3成毕业生工作与专业无关。
“现在一些211、985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职业院校也不想安于本位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大家都热衷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此分析。
熊丙奇说,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治校的模式,让学校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熊丙奇说。
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熊丙奇强调,“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形成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合力,并努力探索长效机制。”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强调,“高校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为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将就业引导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精细服务、分类指导、信息建设、全程教育全面提升就业工作,既服务于广大毕业生,也服务于用人单位,更服务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5.“好大学有三个标志:第一是大学生能找到工作,第二是能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培养目标,第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教育机制。”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施建军表示,对大学来说,好教育的标志跟就业导向是有关系的,就业机制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导向。
在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上,“何为好教育“好就业是否就是好教育”引发大学校长们的热烈讨论。施建军直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工厂,这个工厂一定要适合社会需要,“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都不适合社会需要,都找不到工作,再好的教育质量可能也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盯住市场,检验我们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竞争状态,他们适应不适应未来市场的挑战。”
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比较低的15个专业名单.这个名单一公布持续引发热议,关于冷门专业是否该取消或减少录取引发大讨论,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大学设置专业也引发不同声音。
施建军表示,教育部讲的15个就业难专业,从经济学来讲不是办得不好的专业,而是因为这15个专业办的人太多了,多了就分不掉了,就没有就业市场了,“因此千万不要把所有的大学办成一个样子,都办成北大、清华未必都是好大学,要找准你的定位。”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则认为,专业有热销冷销一说,但是教育没有热销冷销一说,大学教育首先让学生们学会价值选择,第二是培养能力,第三才是知识。“难道在冷销专业里就不能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找出自己一生的价值坐标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太急功近利,一边在批评社会、批评别人,一边自己也在做摧残教育的事,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包括我自己。”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说,大学生就业难当然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作为学校我们都提口径要宽,适应面要宽,比较窄的专业作为一个方向还是可以考虑的,但作为一个专业我确实不大赞同,毛病就是‘换个房间就不能干活”’。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则认为,关于就业“一边倒”地责怪社会对大学不公。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图享受的工作不太好找,艰苦的工作不愿意去,“在《开讲了》的节目现场.我当着许多名校的孩子就问了这么一句:到底是你们找不到工作还是有工作你们不做?北上广工作不太容易找,贵州就等着你们去啊。”因此对学生就业要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表示,这些年中国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的硬件、软件和生态也在不断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们对教育的抱怨和批评。“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心灵的革新.是思想的更新,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希望一旦改革就会旧貌变新颜.教育需要日积月累,只要我们真正持之以恒行动起来,教育会越来越好。”
6.大学生就业难在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那么,国外是如何应对就业难的呢?
历史上,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令英国政府头疼的问题。不过,近三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大学生就业率呈现逐年增高的态势,尤其是2015年,大学生就业率有望达10年来新高,传统上“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得到改善。
眼下不错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是英国政府出台多套组合拳的结果。
在高等教育体制上,政府的相关政策有意向鼓励创业方面倾斜,譬如“弹性学制”,或者“学分制”.学生只要修满所需学分,即可毕业。这一政策允许本科生用两年时间修完原本需要3年学的课程.也允许学生选择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完成学业,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们尽可能快地实施适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创业计划,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毕业后偿还学费贷款的压力。
卡梅伦政府同样鼓励大学生实习,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手技能,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奠定扎实基础。
英国《卫报》报道说,实习经验已经成了英国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有实习经验的学生更受青睐.其就业率要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学生高出四成。
法国早在2013年就明确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地位,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只要有开办创新企业或进行创业活动的项目计划,就可以享有创业优待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并接受相关的创业与管理培训。法国政府2014年起还试行“青年保障”政策,向18至25岁无业、无教育经历的年轻人提供培训、经济补贴等一系列帮助。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炅焕6月1日在召开干部扩大会议时表示,2015年下半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韩国政府将制定综合政策,支持青年就业。
一方面.进一步充实“K-Move”项目内容,通过该项目选拔的青年可获得职业教育、语言研修、补助金、就业岗位等支持,促进韩国青年海外就业,力争到2017年新增就业1万人。韩国政府将就15个重点的朝阳职业种类、人力需求情况和就业条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另一方面,根据中长期人力需求前景,政府将帮助学校对不同学科的招生人数进行调整,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定制型人才”。1995年起,韩国政府开始推进“产业专门人才力量强化事业”,即通过研究生院教育课程改编等措施,在土木工程、纳米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培养硕士和博士级别的专门人才。2015年政府将为其提供502亿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80韩元)的支持,而从2016年开始将要求企业必须参与其中。
7.“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教育部发布的一项公告《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这一条内容被“置顶”为最重要的部分,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
日前.校园里的招聘活动如火如荼,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102班的宁娅妮从容地站在展位前,不时为来来往往的人讲解着。作为应届毕业生,她在这里的目的可不是为求职,而是为与同学一起组建的公司做宣传推广,并招募创业合作者。
在学校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宁娅妮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北京原色绿艺高科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在北京多个实验站,宁娅妮等已开始进行“农大3号”小型蛋鸡的散养,种植有机芦笋和特色蔬菜。“我们公司生产的高端生态鸡蛋正在接受预订,从电子平台以及顺义后沙峪别墅区的实体店销售情况看,业绩尚好。”宁娅妮说。
以农业为支点、以生态为优势,正在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引导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该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焱介绍:“目前。我们重点支持作为示范的还有‘园冶家庭园艺有限公司“三位一体创意农业“北京易生文创科贸有限公司’三个项目。学校有关机构通力配合,正在努力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多平台。”
8.从一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吉林省安图县科技局局长.李存勇用了八年时间。而提起这“八年时光”,李存勇脸上露出的是“梦想照进现实”后的喜悦。从小在农村艰苦环境中长大的李存勇内心充满着对农村、农民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让长大后的李存勇在1999年走进了吉林农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不仅让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才,学校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也让李存勇内心升腾出了“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用科技转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到毕业时他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扎根基层、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信心。
如今,同李存勇一样,在基层成就就业梦想,在“接地气”中放飞理想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以清华大学为例,与2005年相比.2012年到地方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增长近15倍。近5年来,20多名同学赴西藏基层工作。
赴地方、基层工作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责任。赴新疆基层工作的一位清华毕业生说:“在外求学7年,我看到了内地的繁华,也有过梦想和向往,但每每回家,家乡的落后与我所经历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股酸劲涌上心头,让我为改变家乡现状暗下决心。人们常说,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选择当选调生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为了更有效地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河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志愿者选拔制度和奖励政策,除给予每人2000元经济奖励,配备到基层工作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外,还减免了家庭困难志愿者所欠的学费,出台了在研究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的鼓励政策。哈尔滨理工大学从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减免校内贷款等方面切实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免除了毕业生们的后顾之忧。几年来,学校共为473名志愿服务基层的毕业生减免校内贷款434750元,奖励人民币1058000元。
作答要求
一、依据给定资料,概括当前我国大学生遭遇就业难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假如你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请根据材料,就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你的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30分)
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有针对性,不超过300字。
三、请参考给定资料,以“教育与就业”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