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该矿井田

  • 题目分类:66题库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2004年4月30日,乌海市××煤矿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3人死亡.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元。该矿井田面积为0.144km2,煤种为肥焦煤,矿井主采煤层是16号煤层,可采储量为105.66×104t,煤层均匀厚度为8m,倾角为9°~11°。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0m3/h,均匀涌水量为30m3/h。经2003年度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煤的自然发火期为6~12个月。该矿设计生产能力为3×104t/a,矿井采用斜井开拓,井下采用非正规方式采煤,爆破落煤,人工和装载机装煤,机动三轮车运煤至地面。通风方式为抽出式,主要通风机采用BK54-4№9型11kW轴流式通风机,备用通风机为5.5kW轴流式通风机,井下使用2台5.5kW局部通风机为掘进工作面供风。矿井采用二级排水,总水仓使用2台22kW的水泵向地面排水。事故发生前,矿井昼夜排水量约2000m3。该煤矿在2003年煤矿安全程度评价中,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被评为D类煤矿后,有关部门向该矿下达了停产整顿指令。事故发生前,该矿未执行有关部门下达的停产指令,违法组织生产长达4个多月。2004年4月30日早班,带班班长何××带领31名工人(安全工1名,爆破工2名,三轮车司机16名,装车工12名)进井作业,分布在8个工作面出煤。约9时20分,爆破工刘××梁××在西巷工作面爆破时,发生透水事故。在距透水点30m处躲炮的三轮车司机黄××和在四周工作面作业的工人,在听到爆破声的同时发现有水涌进所在工作面,他们立即向地面逃生。17名矿工跑出地面,并向该矿负责人报告了事故。其余15名矿工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后,乌海市及时成立了事故抢险救灾指挥部,制定了具体抢险救灾方案,立即展开抢险工作。同时,指挥部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事故抢险救灾专家组,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救灾方案。经多方努力,至2004年6月8日,抢险工作进行了38天,找到了13名遇难矿工,其余2名遇难矿工下落不明。2004年6月8日上午,事故抢险指挥部组织有关部分职员再次下井对其余2名遇难矿工进行现场搜寻,但仍未找到。抢险指挥部研究决定,抢险工作结束,认定2名遇难矿工下落不明。已找到的13名遇难矿工和2名下落不明矿工的善后事宜均已妥善处理完毕。
问题:
1.简述该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2.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依照什么原则进行?
3.出现局部透水征兆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4.简述探放水原则。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煤安监调查[2008]14号),下列关于矿井水质监测频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煤安监调查[2008]14号),下列关于矿井水质监测频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每年不应少于2次 B.每半年不应少

查看答案

地下矿山工作面风量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时,每人每分钟供风量不少于()m3。

地下矿山工作面风量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时,每人每分钟供风量不少于()m3。A.4 B.3 C.2 D.1

查看答案

煤矿各地点的实际需要风量,必须使该地点的风流中的瓦斯.氢气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风速.温度及每人供风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各地点的实际需要风量,必须使该地点的风流中的瓦斯.氢气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浓度.风速.温度及每人供风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其中按排尘风速计算,硐室采

查看答案

根据事故情况,A铁矿的应急管理工作应改进的方面包括()。

根据事故情况,A铁矿的应急管理工作应改进的方面包括()。A.矿井火灾等事故的应急预案方面 B.下井作业人员配备自救设备方面 C.用文件的形式授权矿长乙全权处理矿

查看答案

尾矿库的调洪库容是指某坝顶标高时,最高沉积滩面、库底、正常水位三者以上,()以下的空间。

尾矿库的调洪库容是指某坝顶标高时,最高沉积滩面、库底、正常水位三者以上,()以下的空间。A.库顶面 B.最高洪水位 C.沉积体表层 D.设计洪水位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