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满分为100分,

  • 题目分类:申论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l50分钟。
  2.请先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照“申论要求”在给定的答题卡上作答。
  3.请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4.不准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可以说,维护社会良性运转始于确保教育的公平。因此,缩小区域与区域问、城乡之间、群体问的教育水平差距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首项要义。作为国民教育起点的义务教育理当是公平保障的核心。然而,目前突出的城市择校上不起学、农村教学质量难保证、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集中体现了义务教育上的不公。
  造成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区经济、教育基础、师资配备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目标提出l0余年,却一直未能实现。在有限的投入下,要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只能在不同学校间作出取舍,资源不均衡地配备给不同学校。不同学校教学质量天然地形成了差距,于是有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逐追捧。择校费、占坑班等形式,不过是投入不足、配置不均导致的不公平表象,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这些现象难免会换着“马甲”出现。
  义务教育的不公不仅仅在城乡教育差距上,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城市子女与城市农民工子女间同样存在差距。如果优质学校属于民办性质,家庭根据自己的偿付能力选择把小孩送人这类学校,这种市场规则下的教育资源差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提供者是公立学校,在公共财政供养下的这些学校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获得相应的投入,本已不多的教育投入又更多地向其中的少数学校倾斜,进入到不同学校的学生因而接受到了有差别的义务教育。一些优质公立学校转型为民办学校,收取择校费更成为理所当然,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转型后的“民办学校”在编制财政上并未脱离原有的模式,实质上仍然是公立学校,继续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扩大“不公”。
  一般来说,公平可分为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是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来实现,实质公平则是制定的标准考虑到了不同个体情况的差异并将差异影响降至最低。公平社会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实质公平的建立。反观义务教育,无论是公共支出中对教育部分的投入比例,还是教育支出中不同学校的不等投入,甚至不能达到形式上的公平。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顺畅,阻止社会板结的最后一道防线。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前途,教育更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前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放于战略性地位。作为国民教育要跨出的第一道栏,义务教育首先要公平。2.应当老老实实说,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
  从报上看到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我不主张用“偏才”“怪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可能也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不久前看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的回忆,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是鸭蛋(此事未知真假)。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作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
  缺乏智慧,可以群策群力以弥补,但如果过高地自我估价并缺乏担当的勇气,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比之一百年前,作为物质的社会教育水平肯定是发展了,然而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3。2011年2月19日,6万多名考生参加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7校联盟水平测试;2月20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l3校联考犹如马拉松;2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领衔的“理工系”联考即将上演。与此同时,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问题再次引发关注,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自主招生对农村学生不利。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确有进步意义,甚至代表着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但不得不说,眼下的高校自主招生大多以城市学生为“本位”,甚至为城市学生“量身打造”,这体现在报考、考试、面试等各个环节。
  就报考环节而言,获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重点中学,有些尖子生可以获得多次考试机会,而农村学生获得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高校更加偏爱城市学生,在报考名额分配上向城市重点中学倾斜,比如一度引起极大关注的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大多是城市重点中学,此次“北约”、“华约”联考,报考者大多被要求获得过全国性竞赛奖或省级竞赛奖。并且,自主招生考试在大城市进行,方便了城市学生,却让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望而却步。
  就考试环节而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更加偏重书本之外知识的考查,同样对“见多识广”的城市学生有利。且不说有关“社交网络”这样的考题,即使是“如何分辨东北大米和南方大米”,也会让很多农村学生傻眼,因为他们一年到头只吃自家种的稻米。
  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以城市学生为“本位”,考生有没有文体特长、球打得好不好、歌唱得好不好、舞跳得怎么样、会不会画画、会不会弹琴等,而在这些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差很多,根本没法比——不是农村学生天生比较笨,而是他们根本没机会、没条件锻炼这些素质。
  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这种让温家宝总理倍感忧虑的现象,与高校招生改革对农村学生不利有着直接关系。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较少,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投入体制的错。农村学生已经受到了不公平对待,高考招生环节的改革应该试图弥补这种不公平,而不能反过来加剧城乡教育不公,甚至让农村学生成为招生改革的“牺牲品”。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经说过,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但愿高等院校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在招生改革中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以更为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农村考生的正当权益。
  4.媒体报道,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使传统典籍“削足适履”的行为,既感到无奈,也感到苦涩。
  诸如“昔孟母,择邻处”,主张删除者认为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实际上,这句话有警示人们择善而处的积极意义,教师更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母爱,认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等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说法,即使庸俗,也恰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读书观。
  对经典的擅加删改,把本来只是教育教学工具的教科书当成了必须让学生绝对信服、全盘接受的“神圣法经”,严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科书的经典读本,完全不必要删改。真正需要删改的,是某些陈腐的、“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
  5.教育部网站2010年11月19日公布了由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积极引导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通过调研、协商,决定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高考加分管理工作。
  这位负责人指出,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的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社会反映强烈。
  据了解,本次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调整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二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三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6.“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被引用到的数据。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l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如重庆2010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l0分,而四川I省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7.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频频被曝光,“新购房户的子女中考可加10分”“在某私立中学读初中,中考最多可加l0分”这些出自福建省永安市有关部门的“土政策”,在当地论坛上引起网民的强烈质疑。经媒体曝光后,2009年6月6日,这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已被部分取消。
  永安市教育局关于《永安市2009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的“附加照顾政策”中明确规定,“应届初中毕业生中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1日在永安城区购置商品房,购房总金额达到25万,已付清总房款或办妥按揭贷款手续的购房户子女(持房管局备案的购房合同及永安市购买商品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手册、发票、贷款合同),购房户户主子女享受l0分照顾,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
  2009年5月27日,永安市中招政策正式公布后,当地群众议论纷纷。在“永安论坛”上,诸如《搞笑政策,买房加分》《买房加分,对中考生公平吗》之类的帖子,引来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抱怨:“咱怎么就没个有钱的老爸呢?买个25万以上的房子就有l0分了。”有人指责当地政府“扼杀了教育平等权,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人质疑,“这中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链”。
  永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范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时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看来“有失公允”,好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他透露说,6月6日上午,永安市招生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上述加分政策。
  8.目前,大学生源地方化现象已十分严重。以北京地区为例,2008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10.4万人,全国500多所高校计划在京招生7.7万人,其中北京高校在京招生6.1万人,占总数的79.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得到录取的北京考生为北京本地高校所吸收,只有20%的北京考生到外地就学。这种现象当然不仅限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省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同样现象。更严重的是,由于各地高校都对“地方子弟”网开一面,学校集中了远超过当地人口或考生比例的本地学生,上海、浙江、江苏某些著名高校中本地学生的比例早已超过5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70%,以至教育部不得不专门下文,规定各地高校录取本地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50%。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高得离奇的比例;尤其对于那些全国瞩目的著名学府,这个比例只有通过严重的地域歧视政策才能实现,并将在学生中间产生严重的地方意识。试想,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因为高等教育的地域歧视而形成地方主义观念,上海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教室、宿舍和图书馆都说上海话,毕业后继续留在上海工作或进一步深造,那么他们的身份认同就必然是“上海”而不是“中国”;同样的,北京高校的毕业生会自认为是北京人,广东毕业生自认是广东人,更不用说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塑造中国社会的整体文化意识?如何让各地受过高等教育的骨干认为他们是在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而不只是当地社会工作和生活?如何保证他们在心智成长期没有和外地交流的情况下不对外地人产生歧视,或不萌发自成一体的独立意识?
  9.近日,高考录取公平问题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高招指标分配问题更成为两会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和网友争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九所高校负责人关于自身高校录取指标问题的论述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按生源下达招生计划,按生源确定招生地域。一些贫困落后地区考生人数多,但得到的招生计划反而少于考生少的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知名大学招生指标地域分配的不公平,引发了社会强烈的争议。
  为此,中国政法大学在2006年高招工作中引入新的各省招生指标计算方法:用今年学校计划招生的2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生源质量、地域因素等,确定本科招生分省计划。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对生源质量的追求绝不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该校学生处也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公平应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上的公平。科学合理地把招生计划下达各省,使考生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实现“起点的公平”。
  10.公平作为高考公正性评判的首要目标,必须纳入考核和监督的范围,这样的公平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并非时时、事事、处处都自觉遵循考试公平的原则,都遵守考试公平的制度,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考试公平制约机制。这种制约机制是实现考试公平的有效保证,没有这种机制,即使有完善的制度,也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制约机制,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地遵守。同时,要通过完善法律建设,杜绝高考腐败。国家应通过《考试法》等法规对高考及招生录取过程进行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应同纪委、公安、新闻等部门及社会各界代表对相关环节严格监控,增加招生考试的透明度,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杜绝权力、金钱对入学机会的不法侵占。考试内容应摒弃“精英主义”的思想,秉持平民视角,坚持地区、性别、阶层的认同~致,尽量避免显性的或潜在的价值偏好在考点知识选择上的影响。高考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的方法、题型的设计和试卷组配等都关涉命题的公平性。对于高考这种高利害关系的选拔性考试,应通过设置专门的“偏见审查”或“公平性审查”小组对上述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有无偏见性审查,尽量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差异,避免“高考城市化倾向”。高考公平的制约机制两方面:一是内部制约机制;二是外部制约机制。内部制约机制,主要是考试机构内部的考核机制,它是通过对考试的组织和人员的考试活动进行考核及相应奖惩,来使其贯彻考试公平原则和遵循其考试制度。外部制约机制,主要是社会的监督机制,如公众、媒体的舆论等。这种机制是通过公众、媒体对考试的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监督,来保证考试实现公平,如防止高考特权与腐败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公等。外部制约机制尤其重要,它可能通过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考试机构公平地进行考试。考试机构应当自觉地利用这种外部制约机制来推动高考公平的实现。
  高考的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维护公平竞争、杜绝考试作弊是为了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而提高高考效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平。同时高考的公平与效率又是矛盾的,一定时期公平或效率的实现往往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高考改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何者优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其进程,权衡利与弊而定。总的来说,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首先,考试工作者要树立考试公平理念,把考试是否公平作为检验考试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考试是否顺利,是否达到质量要求,而忽视了是否公平。即使重视考试公平,也往往只注重考试本身的公平性,而不太注重考试设置和设计的公平,不太注重考试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公平。这些都是缺乏公平理念的表现。牢固树立公平理念,就是要努力克服考试操作与公平脱节的问题,就是要使所有考试工作者都要牢固树立公平第一一的意识,并且使这种意识贯穿于考试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而使所有考试活动都体现公平的要求,追求公平的实现。其次,考试工作者要具有考试公平素养,这对于遏制“高考城市化倾向”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考试制度不能涉及或暂时没有涉及的方面,考试公平的实现就主要取决于考试工作者的公平素养。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也依赖于操作管理者。操作管理者具有公平的素养,就会更自觉地制订和遵守公平的制度,在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也会自觉地按照公平的要求行事。这也就是一种自动自发的文化内涵。高考试题是由命题人员命制的,命题人员的公平意识、综合素质、学科专业能力、命题业务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试题的公平性。因此,要实现考试公平,就要努力培养考试工作者的公平素养,使其能自觉按照公平的要求进行考试,从而实现考试公平,进而推动社会的公平发展。
  总之,高考城市化倾向有多种表现,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高考的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参与竞争机会均等,不同于权利实现结果等值;既要避免歧视,又要实施合理差别待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全国范围内确保每个考生(公民)享有绝对平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于维护公平的愿望探讨“高考城市化倾向”矫正时,不仅要在学理上或道理上讲得通,还要充分考虑实践上的可行性,防止非制度或非教育因素对高考公平造成损害。
  三、作答要求
  1.许多重点大学扩大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有何积极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归纳。(10分)
  要求:抓住重点,表达简明,不超过200字。
  (空格略)
  2.高考加分滋生了腐败,也使相对公平的考试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5分)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400字左右。
  (空格略)
  3.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针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你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人手?(25分)
  要求:有针对件、可行件,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
  (空格略)
  4.请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文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在1200左右。
  (空格略)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主动收集证据的情形有(  )。

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主动收集证据的情形有(  )。A.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了证据线索,但无法自行收集而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 B.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

查看答案

个体户甲因违章经营,被区工商局吊销营业执照。甲不服,向市工商局提起复议,经复议维持原处罚决定。甲因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收

个体户甲因违章经营,被区工商局吊销营业执照。甲不服,向市工商局提起复议,经复议维持原处罚决定。甲因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收入减少数万元。现甲准备向法院起诉。关于其

查看答案

关于行政诉讼的说法,正确的是(  )。

关于行政诉讼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诉讼区别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内容是解决行政争议 B.在行政诉讼中行政主体只能当被告,没有起诉权和反

查看答案

如果县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并经过审理,应当作出的判决是(  )。

如果县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并经过审理,应当作出的判决是(  )。A.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商店失窃的损失应当由乙本人自行承担 B.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失窃行为既已发生,认

查看答案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其特征有(  )。对等性无偿性强制性单方性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其特征有(  )。对等性无偿性强制性单方性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