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14到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圈地运动使牧场增加和耕地减少,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圈地所引起的新旧生产关系的消长,才真正反映了农业社会中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实质。……构成了资本积累的典型形态,加速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
----姜守明《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
材料二: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迅速发展工业,大量吸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1960年至1969年的10年间,日本的机械工业增长了5倍,钢铁工业增长了3.2倍。日本工业的扩大,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致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
允许农民“兼业”,兼业农户的大量出现,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稳定社会也具有良好作用。
1955年颁布的《町村合并促进法》……城市从214个增加到641个,城市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逐年提高,2955年为56.3%,l965年为68.1%,
1975年为75.9%,l997年达到90.8%。
一摘自《农民日报》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浪潮。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978~2007年,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70.5%下降到40.08%,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约有2.28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徐平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村劳动力转移》
1979~1996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采取了“离土不离乡”的自由迁移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办乡镇企业是此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捷径,是探索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效形式……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经营城市观念的深入,“失土农民”是这一阶段强制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形式,这一阶段的城镇人口增加速度最快……城市化进程加快。
——薛国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措施、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措施,并分析与英国最主要的不同。(1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解决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