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

  • 题目分类:教师资格
  • 题目类型:选择题
  • 查看权限:VIP
题目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

师:分析得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雏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扬州慢》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王老师在讲解布封的《马》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王老师在讲解布封的《马》时,让同学们列举和作者同国别的作家的作品,下列举例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

教师在教学《诗经?蒹葭》一课时,讲到了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赋”这种手法,特举了以下例句。其中,没有用到“赋”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教师在教学《诗经?蒹葭》一课时,讲到了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赋”这种手法,特举了以下例句。其中,没有用到“赋”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

学生习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  )。

学生习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  )。

查看答案

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作”的用法,下列关于“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作”的用法,下列关于“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

史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文中“习俗”指的是( )。

史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文中“习俗”指的是(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