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题。 案例: 心感自然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确,大自然的景物总是灵动而又变

  • 题目分类:高中语文
  • 题目类型:简答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题。
案例:
心感自然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确,大自然的景物总是灵动而又变化莫测,正如远处忽明忽暗的天空,又如近处婆娑多姿的木叶,令人琢磨不透,浮想联翩。我们每天都与大自然共处,看似近而又无知其真面目,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可当每次在电视中随着镜头一览无数的盛景,更了解它的历史和知识,又觉它非常远,是大自然与我们捉迷藏吗?还是我们的心本身就没有走进过它的怀抱?
②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走进云台花园,偶遇晴雨交错,云卷云舒,伴着多变的天气,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其实这里的景致已非天成,忽然倾盆的大雨使我躲进知识花卉的海洋,我第一次知道兰花有上万品种,对称的花瓣呈现多彩的斑斓,这“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是中国的原产,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深谷幽兰,兰叶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正与君子的人格相像,无怪乎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愿与之为伍。记得梭罗的《瓦尔登湖》吗?那里的湖水、树影、倒影,清香四溢,读着你都能感知到这遥远“绿色的圣经”的魅力,你都能感到与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的甜蜜和受惠。只带一把斧子就能在深林里生活多年,这是怎样的深思熟虑和对自然的敬畏,黎明傍晚、阳光雨丝,还有那清澈如许的湖水,梭罗正是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在宁静中思索着生命的本质。
③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志在四方的徐霞客从年轻时起,用大半生游历了半个中国,徐霞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最终完成一本真正的感悟自然的宏伟巨作——《徐霞客游记》。他仗剑远游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密,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一直在赐予人类灵感与启示,当我们身临其境时,境中每一种生活都是精神的更新。还记得春天在仙湖植物园中的泛舟荡漾,夏初在洪湖苑里观赏荷花的绽放,深秋漫步海陵岛,碧波万顷的大角弯令人陶醉。近于自然,然后顿悟自然。正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老子才提出“道法自然”,进而悟出“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也正是被初春的景致召唤,诗人谢灵运靠近了自然,凭窗而坐,于是有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有了大自然的无私恩赐,才铸就了唐人山水田园诗的辉煌。
④蓦然回首,芳草萋萋春已逝,阴阴夏木正当时。大自然的美永远追随着你的身边,即使,鸿波汹涌,荷残叶落,她从来没有走远,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海棠依旧吗?那是逝去的青春年华;月明星稀呢?那是三十多万公里的漫漫追求。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自然就会与我们常伴。
问题:
请从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答案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那又浓又翠的

查看答案

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

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

查看答案

若患者经来兼有小腹冷痛,喜热,经血紫黯、有血块等寒凝血瘀证,可加服

若患者经来兼有小腹冷痛,喜热,经血紫黯、有血块等寒凝血瘀证,可加服A.固经丸 B.女金丸 C.乌鸡白风丸(片) D.八珍益母丸(胶囊) E.少腹逐瘀丸(颗粒)

查看答案

八珍益母丸丸方中不含有的药味是

八珍益母丸丸方中不含有的药味是A.酒龟甲 B.酒白芍 C.熟地黄 D.炒白术 E.茯苓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