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面是张老师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都去过建筑不太密集、绿地比较多的郊区吧?在炎热的夏天,从市中心到郊区,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郊区比市中心感觉要凉爽。
师:是的,郊区的温度平均要比市中心低3℃左右。这是为什么呢?(导出城市热岛效应)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
师:从图上可以知道气温曲线总体是在市中心出现最高点,在郊区居民区出现次高点。还有在离市中心距离差不多的商业区和公园中,商业区的温度明显高于公园。
【承转】根据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一下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吗?
生:(略)
师: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等温线图上,城区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承转】为什么城市中的温度会高于郊区呢?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根据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市区和郊区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有哪些?
教师引导:市区和郊区的地面覆盖物、大气环境、水文等有什么不同?城市的工业生产、机动车辆、人群活动等对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影响?
问题:
(1)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2)城市热岛效应与哪些地理教学内容相关?请列举至少两个相关内容并说明联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