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77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5619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她说:“1968年,25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两年后的1970年,‘小慢车’开了,40 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尽管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畅通,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5633 次列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乘务员阿呷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趟被称为“小慢车”的列车早已彻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车,
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这趟列车也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小慢车”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好”字。
2020 年是成昆铁路通车50 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5619/20 次和 5633/34次两辆公益性“小慢车”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铸道精神”,穿行于大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353公里,停靠26 个车站,自1995年以来票价从未变过,最高25.5元,最低2元。5619 次、5633次“小慢车”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小慢车”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3月开始,正是大凉山采收蕨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5633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土特产在“小慢车”上就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阿莫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此次乘车的目的是收购蕨菜。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心仪之物,终于在8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主沟通后,阿莫拿出秤杆子,一袋一袋的称了起来,这一趟阿莫收购了300 多斤蕨菜。现在,阿莫已经不再依靠坐火车运输货物赚钱了。他选择了“火车+电商”的新路,开办猪场,制作凉山猪腊肉,在电商平台销售,然后用大车把腊肉运到县城去发快递。今年春节,他的几千斤腊﹑肉几乎销售一空,挣了几万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