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
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实录。
【谜语引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
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提问】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提问】①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②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③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④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占多少?
【探究实验1】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提供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学生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探究实验2】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探究实验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做好数据处理。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小结】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20%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问题:
(1)试说明这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6分)
(2)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是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加强了实验教学?(7分)
(3)请判断这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7分)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