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扩张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自1993年起,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按三鹿自己的说法,三鹿一直在快车道上高速行驶,创造了令人振奋的“三鹿速度”。然而,在企业疯狂扩张的背后,是内控失效的潜在风险,三鹿之败在于内控的缺失。三鹿集团内控意识淡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能力低下,最终导致了“结石门”。在2008年12月23日,三鹿集团宣布破产。而在此之前,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急机制不健全,正是压倒三鹿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本土奶粉品牌,三鹿竟然对自己产品的质量问题视如儿戏,打着国家免检的招牌,让劣质产品进入流通渠道,引致严重的社会责任事故。2005年7月,三鹿酸奶在天津、衡水、沧州市场出现断货现象,生产销售部与仓库人员为了缩短物流时间,擅自将正在检测过程中的产品提前出厂,导致了轰动一时的“早产奶”事件。三鹿在“摆平”舆论之后,除了将销售部门有关人员调离岗位,对三鹿酸奶销售直接负责人采取了扣除20%年薪的处罚外,没有从消除内控隐患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据资料,三鹿集团在2008年3月接到消费者反映,但直到2008年8月三鹿已经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却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有媒体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根据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3月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消费者的投诉,6月份反映的人越来越多,但直到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才将相关信息上报给石家庄市政府。
生产的奶粉原料中可能会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原料提供者添加这些物质的可能性以及消费者食用这些物质的后果严重性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三鹿的内部控制都是针对常规事项进行设计的(如奶粉的营养成分是否达标等),而对例外事项(如添加三聚氰胺)则重视不足。
根据三鹿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在2007年底前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就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而被拒收。而三鹿集团对这种“屡次不合格”牛奶的提供者居然没有“诚信记录”,在其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使得“问题”奶进一步演化为“毒奶”而顺利通过检测后没有保持“合理怀疑”。
要求:
(1)简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
(2)COS0内部控制框架的五个要素是什么?
(3)该资料反映了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五要素中的哪些问题?
(4)介绍几种应对风险的策略。
(5)简述企业倒闭的最可能类型。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