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教育公平)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主要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50分钟。
2.请先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照“申论要求”在给定的答题卡上作答。
3.请务必用28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4.不准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可以说,维护社会良性运转始于确保教育的公平。因此,缩小区域与区域间、城乡之间。群体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首项要义。作为国民教育起点的义务教育理当是公平保障的核心。然而,目前突出的城市择校上不起学、农村教学质量难保证、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集中体现了义务教育上的不公。
造成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区经济、教育基础、师资配备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目标提出10余年,却一直未能实现。在有限的投入下,要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只能在不同学校间作出取舍,资源不均衡地配备给不同学校。不同学校教学质量天然地形成了差距,于是有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逐追捧。
择校费、占坑班等形式,不过是投入不足、配置不均导致的不公平表象,根本性问题不解决,这些现象难免会换着“马甲”出现。
义务教育的不公不仅仅在城乡教育差距上,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城市子女与城市农民工子女间同样存在差距。如果优质学校属于民办性质,家庭根据自己的偿付能力选择把小孩送入这类学校,这种市场规则下的教育资源差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提供者是公立学校,在公共财政供养下的这些学校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获得相应的投入,本已不多的教育投入又更多地向其中的少数学校倾斜,进入到不同学校的学生因而接受到了有差别的义务教育。一些优质公立学校转型为民办学校,收取择校费更成为理所当然,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转型后的“民办学校”在编制财政上并未脱离原有的模式,实质上仍然是公立学校,继续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扩大“不公”。
一般来说,公平可分为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是通过制定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来实现,实质公平则是制定的标准考虑到了不同个体情况的差异并将差异影响降至最低。公平社会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实质公平的建立。反观义务教育,无论是公共支出中对教育部分的投入比例,还是教育支出中不同学校的不等投入,甚至不能达到形式上的公平。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顺畅,阻止社会板结的最后一道防线。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前途,教育更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前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年)》将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放于战略性地位。作为国民教育要跨出的第一道栏,义务教育首先要公平。
2.应当老老实实说,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从报上看到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
我不主张用“偏才”“陉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可能也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不久前看罗家伦的女儿罗久芳的回忆,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是鸭蛋(此事未知真假)。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作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
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缺乏智慧,可以群策群力以弥补,但如果过高地自我估价并缺乏担当的勇气,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比之一百年前,作为物质的社会教育水平肯定是发展了,然而教育观念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3.媒体报道,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这种使传统典籍“削足适履”的行为,既感到无奈,也感到苦涩。
诸如“昔孟母,择邻处”,主张删除者认为夸大了环境的作用,但实际上,这句话有警示人们择善而处的积极意义,教师更可以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母爱,认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说法,即使庸俗,也恰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读书观。对经典的擅加删改,把本来只是教育教学工具的教科书当成了必须让学生绝对信服、全盘接受的。”神圣法经”,严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科书的经典读本,完全不必要删改。真正需要删改的,是某些陈腐的、“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
4.择校被喻为一个无法探悉的“黑洞”,但这个黑洞到底“黑”在哪?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学校权力过大,而有效监管失位,使得违法违规成为“黑洞”。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制约权力为内容的改革尚未波及到校园。如今,谁能说清一个校长有多大权力,巨额择校费、赞助费花到了哪里。无限制的权力,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几乎成为某些人掌控的“私人资源”,也成为一个隐性的“腐败源”。
“一所所谓的‘名校’,每年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现金的流动不亚于一个小型企业,但一般不会引起注意,对它的监管也没有像企业那样严格和规范化,甚至可以说对学校权力以及资金流动根本没有监管。”陈守义委员说。
在很多学校,包括择校费等收费的数额以及使用途径没有一个公示制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上也不对此进行审查。而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管机构也没有及时将重点转移到这些学校,因此基本上在对择校费这块重大资金的核查和管理是个空白。
“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这一调查结果,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朱友林代表忧心地指出,“现在大家看得很明显,择校苦了家长、富了学校、坏了风气、丢了公平!”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最近发表了一个有关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报告,核算出徐汇区家长从孩子刚出生到30岁,共需在孩子身上投入49万元。而这仅仅是一个孩子正常情况下的支出,并没有包括巨额的择校费。
马志武代表说,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甚至会‘择’得债台高筑!据记者了解,仅以位于北京宣武区的某高校附属中学为例,根据入学考试分数情况,初中部“择校费”从两万多元到十多万元不等。但即便“门槛”如此之高,有些家长仍然是揣着血汗钱却“求”校不得。“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但怀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苦心,许多家长宁可自己紧巴一些,甚至不惜举债,也要花钱为孩子“择”来好学校。
有人曾给北京一所“名校”算过一笔账:初中部每年招生400人,划片就读的300人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收费,剩下的100包括“条子生”在内,以平均每人4万元计算,“收入”总额在400万元左右。“对这笔巨款,各地政府一般只有原则性要求,如‘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教师福利’等,一些地方要求上交一部分给教育。‘用于统筹改造薄弱学校’。但事实上‘名校’教工福利远比普通学校好,这是公开的秘密。”陈守义委员指出。
“公费赞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测。很多公款以支持、赞助教育等方式流向学校,得利的只是少数人及其子女。很多“名校”却借此聚敛起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必然成为一个无底的黑洞。
择校,根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然而,一些教育单位不是想方设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而是把自己的利益与“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成为教育腐败的一个催化剂。在重点学校“择校费”成了教职工奖金、福利补贴和改善学校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公款请客送礼、公款旅游和铺张浪费也多从这笔收入中报销。“应该看到,已经被众多家长或无奈或主动接受的‘择校风’,择出了社会坏风气。”朱友林代表说。
马志武、徐日辉等代表指出,择校造成了盲目攀比,滋生了腐败,影响了社会风气。重点校制度助长了人们嫌贫爱富、图慕虚荣的心理。
享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我国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而有些中小学生由于交不起“择校费”而被拦在义务教育的门外。
“择校,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公平。”马志武代表说,“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通过权钱交易,来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择校也破坏了正常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现在大中小城市都有重点校、普通校、薄弱校,重点校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风”,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重点校要资金有资金,要设备有设备,要师资有师资,薄弱校只能望尘莫及。
“更令人担忧的是,择校正成为扩大阶层差距,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徐日辉代表说。
5.教育部网站2010年I1月19日公布了由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积极引导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通过调研、协商,决定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高考加分管理工作。
这位负责人指出,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的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社会反映强烈。
据了解,本次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允项目调整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二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三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6.“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被引用到的数据。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如重庆2010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10分,而四川省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7.“新购房户的子女中考可加10分”“在某私立中学读初中,中考最多可加10分”——这些出自福建省永安市有关部门的“土政策”,在当地论坛上引起网民的强烈质疑。经媒体曝光后,2009年6月6日,这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已被部分取消。
永安市教育局关于《永安市2009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的“附加照顾政策”中明确规定,“应届初中毕业生中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1日在永安城区购置商品房,购房总金额达到25万,已付清总房款或办妥按揭贷款手续的购房户子女(持房管局备案的购房合同及永安市购买商品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手册、发票、贷款合同),购房户户主子女享受10分照顾,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
2009年5月27日,永安市中招政策正式公布后,当地群众议论纷纷。在“永安论坛”上,诸如《搞笑政策,买房加分》《买房加分,对中考生公平吗》之类的帖子,引来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抱怨:“咱怎么就没个有钱的老爸呢?买个25万以上的房子就有10分了。”有人指责当地政府“扼杀了教育平等权,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人质疑,“这中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链”。
永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范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时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看来“有失公允”,好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他透露说,6月6日上午,永安市招生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上述加分政策。
8.近日,高考录取公平问题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高招指标分配问题更成为两会代表、政协委员、学者和网友争论的核心问题。其中,九所高校负责人关于自身高校录取指标问题的论述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按生源下达招生计划,按生源确定招生地域。一些贫困落后地区考生人数多,但得到的招生计划反而少于考生少的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知名大学招生指标地域分配的不公平,引发了社会强烈的争议。
为此,中国政法大学在2006年高招工作中引入新的各省招生指标计算方法:用今年学校计划招生的2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在此基础上,考虑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生源质量、地域因素等,确定本科招生分省计划。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对生源质量的追求绝不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该校学生处也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公平应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上的公平。
科学合理地把招生计划下达各省,使考生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实现“起点的公平”。9.目前,大学生源地方化现象已十分严重。以北京地区为例,2008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10.4万人,全国500多所高校计划在京招生7.7万人,其中北京高校在京招生6.1万人,占总数的79.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得到录取的北京考生为北京本地高校所吸收,只有20%的北京考生到外地就学。这种现象当然不仅限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省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同样现象。更严重的是,由于各地高校都对“地方子弟”网开一面,学校集中了远超过当地人口或考生比例的本地学生,上海、浙江、江苏某些著名高校中本地学生的比例早已超过5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70%,以至教育部不得不专门下文,规定各地高校录取本地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50%。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高得离奇的比例;尤其对于那些全国瞩目的著名学府,这个比例只有通过严重的地域歧视政策才能实现,并将在学生中间产生严重的地方意识。试想,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因为高等教育的地域歧视而形成地方主义观念,上
海名牌大学的学生在教室、宿舍和图书馆都说上海话,毕业后继续留在上海工作或进一步深造,那么他们的身份认同就必然是“上海”而不是“中国”;同样的,北京高校的毕业生会自认为是北京人,广东毕业生自认是广东人,更不用说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塑造中国社会的整体文化意识?如何让各地受过高等教育的骨干认为他们是在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而不只是当地社会工作和生活?如何保证他们在心智成长期没有和外地交流的情况下不对外地人产生歧视,或不萌发自成一体的独立意识?
10.在中国,大学招生地域歧视的症结——录取指标的各省分配制度,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在古代科举制便已经发现其踪迹,只不过不如当代高考制度化、系’统化而已。之所以主张招生标准在原则上平等,也正是因为不平等不仅侵犯了某些地方考生的受教育权利。
显而易见的是,不平等的大学招生标准必然对某些地方考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利。同样的考生、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考分,只是因为户籍不同而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这种极其任意和非理性的结果是由不平等的大学招生标准直接造成的,而且既不限于某一所高校,也不限于某一年度的高考,而是历年来各地大学招生的常规。
大学招生标准的地方差异不仅剥夺了某些地区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而且也造成了“高考移民”这类见怪不怪的奇特现象。作为“理性”选择,录取标准高的省份的考生必然会钻高考制度不平等的空子,寻求向录取标准低的省份“移民”。
海南之所以成为“高考移民”大省,就是因为海南高考分数线低,而且“入户门槛低”。
“高考移民”现象并不限于海南这样的边远地区,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这些大城市不仅经济发达、基础教育资源雄厚,而且集中了几乎全部的著名高等学府;所有这些大学的录取标准都是照顾本地、歧视外地考生,因而自然成为各地“移民”趋之若鹜的目标。
时至今日,高考录取线的地方差异已然形成一个全国市场,各地考生家庭根据地方名额、入户成本等和考生本人的成绩或素质毫不相关的诸多因素进行交易。
显然,并非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利用招生不平等的制度漏洞,因为“高考移民”是需要资本的。以天津的“高中移民”为例,外地学生在天津的学费、住宿费、交通费、通讯费和生活费等费用加起来,三年高中至少要花费10万元,而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无疑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因此,“高考移民”成为富人的特权,只有相对富裕的家庭才有“移民”的能力;至于大多数家庭,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家庭,无论大学招生标准对其所在省如何不利,都无法通过“移民”简单逃离不利环境,而只有默默忍受制度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公。结果是不平等的大学录取制度为有条件“移民”的中上层家庭创造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从而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大学招生平等不仅是考生的基本权利,而且也是重要的国家利益。不论是为了国家、地方、学校还是个人的长远利益,招生平等都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11.2011年5月17日召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第94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宁夏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个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规划》以14个重大教育发展工程为支撑,对8大教育壁垒提出具体改革设计,构筑起全面覆盖的立体化教育模式,涵盖了一个孩子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规划》对未来5年各个层面的教育发展提出“约束性”指标:到2015年,全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0%、93%以上;2012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保持在4万人以上,高职年招生规模1.5万人以上、在校生规模4.5万人以上;普通高校本科年招生规模达到1.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5万人左右;2015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实现教师全员培训;15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
据悉,到“十二五”末,我区普通高中调整到6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500人以上;初级中学和小学分别调整到260所和2000所以内;幼儿园从373所增加到600所左右。五个地级市和人1:3在30万以上的县(市、区)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指出,宁夏发展,关键在人,根本在教育。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重要,从长远角度来看教育发展更为重要。越是欠发达的落后地区,越要重视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用大思路、大规划带动教育事业大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教育发展的机遇。要从宁夏实际出发,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从欠发达地区实际出发,科学谋划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真正实现“教育强区”的目标。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发展,突破学前教育瓶颈,抓好义务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用创业理念带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体系,提升宁夏教育发展的层次。要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好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为城乡孩子提供公平的起跑线。各级部门要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宁夏的教育贡献力量,促进教育事业在“十二五”上一个大台阶。
三、作答要求
1.许多重点大学扩大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有何积极意义,请根据资料进行归纳。(10分)
要求:抓住重点,表达简明,不超过200字。
2.高考加分滋生了腐败,也使相对公平的考试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5分)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400字左右。
3.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针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你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人手?(25分)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
4.请针对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文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在1200左右。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