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生朗读第一段)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

  • 题目分类:教师资格
  • 题目类型:选择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阅读《为学》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课文这样的顺序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放在后头是为了强调它,是不是?(生点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就有点不通顺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平列的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啊?(转身走上讲台)

问题:

(1)结合教学实录,说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联系。

(2)联系该片段说说教师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 )。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并请学生说出作品中著名的故事情节。下列学生总结的情节不属于《水浒传》的是( )。

查看答案

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古代文学常识分享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知识。下列学生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某教师在教学《信客》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余秋雨为什么写一份已经消失的职业?”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某教师在教学《信客》一课时,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余秋雨为什么写一份已经消失的职业?”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查看答案

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学常识,计划组织一场“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做好参赛的准备工作,进行古代文学常识的知识梳理。下列学生梳理的知识中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具有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的意象的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具有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的意象的诗词。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