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被告人甲,男,17岁,无业。曾两次因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某日,甲去看晚场电影,怕被打,借了一把三棱刮刀带在身上。电影散场后,见乙(19岁,与被告人素不相识...

  • 题目分类: 刑法学
  • 题目类型:选择题
  • 号外号外:注册会员即送体验阅读点!
题目内容:

被告人甲,男,17岁,无业。曾两次因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某日,甲去看晚场电影,怕被打,借了一把三棱刮刀带在身上。电影散场后,见乙(19岁,与被告人素不相识)正在拦截一女青年,被告人上前劝阻,女青年趁机脱险。乙认为甲阻挠了自已的“好事”而恼怒,一把将甲揪住,持刀向甲连刺两刀,均被甲躲过。在乙向甲刺第5刀的时候,甲向乙还刺一刀,刺中乙的腹部。乙某的同伙丙、丁、戊一拥而上殴打甲,甲又刺丙腿上一刀后逃跑,丁紧追而来,甲又刺丁一刀后继续逃跑,最后甲被戊等人追上。戊等人将甲按倒在地后扎了四刀,甲也刺了戊两刀。乙、丙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丁受重伤,戊受轻伤,被告人受轻伤后经治疗痊愈。 问:对被告人甲的行为如何定性,并请简述理由。

答案解析:

《刑法》第21条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如何理解本条的含义?

《刑法》第21条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如何理解本条的含义?

查看答案

对下列哪些犯罪可以行使“无限防卫权”?(  )A.杀人 B.暴力取证 C.绑架 D.投毒

对下列哪些犯罪可以行使“无限防卫权”?(  )A.杀人 B.暴力取证 C.绑架 D.投毒

查看答案

(2006年真题)请对“只要构成数罪,就必须实行数罪并罚”的说法进行辨析。

(2006年真题)请对“只要构成数罪,就必须实行数罪并罚”的说法进行辨析。

查看答案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刊物是()。A.《新青年》B.《红旗杂志》C.《创造月刊》D.《共产党人》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刊物是()。A.《新青年》B.《红旗杂志》C.《创造月刊》D.《共产党人》

查看答案

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  )。A.想象竞合犯 B.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  )。A.想象竞合犯 B.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