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一位教师讲授八年级的语文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两个环节,完成第 16 题。案例:
环节一:启发思考
教师提示:文中写到小时候的鲁迅拿到《山海经》时的反应:“霹雳”“震悚”,那么,让他发生如此反应的《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展示 PPT。

环节二:比较阅读
教师提问:文中有三次提到《山海经》,文字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三次和第一次调换顺序可以吗?
对于“我”而言,《山海经》有着怎样的意义?展示 PPT。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不能换,因为第一次是写叔祖的介绍,“听别人讲”的,知道了这本书。第三次的文字表明——经过“自己细细读”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正是通过这三次对书的描写,说明了《山海经》于“我”而言的意义是:打开一个世界,唤起无穷的好奇心和无羁的想象力的书,甚至可以说有“启蒙”的意义。
(1)评析“环节一”中PPT展示《山海经》一书的作用是什么。(10 分)
(2)评析“环节二”教师提问的目的。(10 分)
答案解析: